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村,通过抖音焕发新生机

  今天,古村似乎在离我们远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曾经热闹的传统村落日益衰落、消失,不复当年盛况。  原本在村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不少都

  今天,古村似乎在离我们远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曾经热闹的传统村落日益衰落、消失,不复当年盛况。

  原本在村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不少都离开故土,选择进城安家,即便是暂时外出务工的人,往往也只在节假日才回到村里。许多古村因此“人去房空”,只留下老人守护着古村的现在。

  但作为传统文化的实际载体之一,古村在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延续古村的传承,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航拍缓缓记录下古老静谧的大汖村

  浙江大山深处的古村落

  提到古村,首个要素就是“古”。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发布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村子现有选址的形成年代一般要在民国以前才有可能被认定为古村。

  但是,仅有这个条件并不满足传统村落的全部内涵,要达到其标准,还得符合选址、布局没有大变动,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均保存较好等条件。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农业文明架构下的一系列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促使大量农业人口奔向城市,许多老建筑闲置无用,逐渐倾颓。人口的减少与建筑的败落,再遇到村落的城镇化倾向,导致的结果便是现代城镇化的聚落架构不断侵蚀传统村落的风貌。

  几个数字触目惊心。2017年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曾公布一组数据,此前15年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仍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为了留住这些古村,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在做传统村落的界定工作。截至2019年,全国共五批总计6819个村落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数量庞大的中国传统村落涵盖了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价值最丰富的活态农耕文明聚落群。

  但仅有名录显然还不够。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威胁依然影响着古村的传承。

  2021年2月,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古村落的翁丁村因为一场大火毁于一旦。而在其他一些地方,为了让村子看起来“光鲜亮丽”一些,“先拆真文物,再造假文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堂而皇之地以文化之名自断文脉。

  幸好,在深山之中,中国还保存着一系列各式各样的完好古村落,位于浙江丽水松阳县的杨家堂村和横樟村便是其中两个代表。

  旅行创作者镜头下的杨家堂村

  杨家堂村,如果仅是望文生义,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个杨姓家族的聚居地。但其实这里姓杨的村民并不多,大部分姓宋,这还要从清朝初年开始说起。

  与中国广大的传统村落相似,据县志及宗谱等相关史料记载,杨家堂是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血脉传承意味浓厚。村中望族宋氏的祖先来自京兆地区(今西安附近),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和漂泊,在顺治初年由浦江一支的宋濂第十一代裔孙宋显昆迁至杨家堂地区,成为当地宋氏始祖。不过,村名并没有按“宋”起名,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

  由此推算,杨家堂建村已有350余年的历史。历经百余年的沧桑和发展,杨家堂的宋氏后人至晚清时开始亦农亦商。凭藉着山区丰富的木材资源,宋氏后代一边大批制作筑土墙的工具,直销到丽水、青田、温州等地;一边在农事之余兼为县人建屋筑土墙,还有贩运木材到温州、杭州等地。

  凭借财富的增长,他们在这里留下了一系列痕迹,成为乡愁的印记。比如位于杨家堂村中部的宋氏宗祠以及有年头的民居等等。密密匝匝的20几幢古民居,沿着山间顺势而下排列着。清新的雾气、苍劲的古道,百转千回,交相错落,杨家堂像是躲藏在深闺的佳人,坐在镜前静静地梳妆,诉说着亘古的儿女情长;斑驳的黄墙、高耸的檐角,清清冽冽,整整齐齐,又像是瑰丽华贵的宫殿,散发着雍容文雅的气质。

  横樟村坐落在松阳县南部群山怀抱的谷地中,距县城18公里,这个外表普通的村落看起来并不显眼,但是由于村民大多姓包,而且是北宋著名的清官典范包拯的后裔,于是变得与众不同。

  也是聚族而居的横樟村,在宗法社会里,必须以严格的族规家训治家。“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区区37个字的包拯家训,成为一条牢不可破的铁律,深入包氏子孙的骨血,深植灵魂,世代沿袭,成为包氏子孙的座右铭、处事的法宝和行为准则,不折不扣地执行着。

  整个横樟村落就似一座微缩版的城池。群山如同城墙,水口形成城门,两溪在村中交汇,村子被溪流划分为三个区块,道路随着溪流转动,将村落扭结在一起。目前,该村尚存文物古迹20多处,古道、古桥、牌坊、古银矿洞、摩崖石刻等保存完整;传统建筑群古朴自然、原汁原味,从宋元明清到民国一应俱全。

  古村以新的形式“复苏”

  这两处保留至今、依然完好的传统村落,虽然在全国范围来说并不知名,但是近几年在本地旅游圈子里可是名声显现。不少周边城市里的人趁着假期的机会来此巡游古迹、驻足度假、追忆乡愁。

  村落的物理存在仅仅是一方面,随着传统村落“空巢”“弃巢”现象的不断上演,人与村子的互动显得更加重要。

  2011年,大学毕业的麻功佐选择留在省城杭州创业。然而生意越来越难做,三年后,他关闭网店回到松阳老家的横樟村。

  和平原地区不同,横樟村多山,没有大片的农田,但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养蜂,房前屋后放置着大小不一的蜂箱、蜂桶。而麻家与养蜂渊源可以追溯到麻功佐爷爷那辈。

  回乡后的麻功佐决定接过家族传统,创业卖蜂蜜,并在2014年底注册了“横樟土蜂蜜”商标。没过多久,21岁的表弟张俊杰也从松阳县的一家国企辞职,和麻功佐一起做起了蜂蜜电商

  2017年,正值短视频平台的火热发展期,张俊杰看视频时发现,许多人在视频里介绍农村生活、宣传农特产品。兄弟俩也赶着时髦各自注册了短视频账号,推广、销售家乡的土蜂蜜。一开始,兄弟俩拍的视频根本没人看,更谈不上借视频带货。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到了他们镜头下的古村风光,兄弟俩也因此成为“网红”。

  跟兄弟们一起开直播卖蜂蜜

  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横樟土蜂蜜,如今正随着一段段短视频走出大山,从6年前的籍籍无名,跃升为今天的“浙江省蜂蜜十大名品”。而横樟村这座传统村落,也伴随着蜂蜜特产的春风,得到了千里之外人们的关注。

  不同于当地人镜头下,古村展现出的平凡、日常一面,外地人寻访传统村落时,往往是另一番感受。辞职旅行的大珂,曾专程赶到松阳县杨家堂村和松庄村“云打卡”。大珂说:“坐在那棵八百岁老树下俯瞰整个村庄,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

  而在全浙江,乃至全国,越来越多像杨家堂村、横樟村这样的传统村落,都借助短视频这一传播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与浙江山区相似,多山的山西也隐藏着不少传统村落。比如位于太行深山之中的大汖村,依山而建,远望有一种布达拉宫的感觉。再加上兼具徽派民居特点和南方吊脚楼风格,使得这个既有布达拉宫建筑风韵、又具皖派江南味道的深山小村,在三晋的黄土地上别具风情。

  作为“活着的”古村代表,大汖村的大小道路全部用石板或石头铺成,当地的村民就地取材铺设道路,家家户户由这些弯曲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浑然一体。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这里的路和台阶,都是先人们在岩石上一阶一阶锉出来的。

  与浙江同属沿海省份的山东,其内陆地区的传统村落也另有一番风韵。位于山东青州的井塘古村,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古村依山而建,民宅则直接用当地石块搭建在了巨大的青石台上,坚固牢靠,历经百年依旧伫立,而古井、古石桥、古庙、古戏台更是保存完好,上面的雕刻依旧栩栩如生。

  守护古村能带来什么?

  除了居民和游客外,现实中还有一群人同样关注着古村,这便是传统村落的研究者,他们以新的方式对传统村落做着宣传,用“黑科技”守护着“乡愁”的根。

  @长安范儿-人文地理 是一位专注于“动态地图”的内容创作者。他在作品中利用3D建模的方式,结合浙江丽水松阳县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全面详细介绍了古村落的移民迁徙和文化溯源。

  用短视频讲述古村的历史

  @天涯航拍、@航拍摄影家Shawnwang 两位技术大咖则通过航拍的方式,为杨家堂村、松庄村、横坑村、西坑村、陈家铺村等中国传统村落,留下了珍贵的航拍影像资料。

  不同于地面视角,航拍镜头的远近交接、高空环绕,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古村布局,感受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

  多年后,当我们再次浏览这些视频,或许会有另一番感慨:曾经伴随着我们的古村,随着历史的车轮,又有了新景象。

  古村的传承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冯骥才先生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古村落扎根于民间,是不受约束的土生土长的生活空间,其纯粹的传统聚居建筑形态,也代表着人类生活的原点——不加雕琢的朴素自然的美。

  不拘一格的村落形态,也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理念。在人们对快节奏的现代都市提出异议的今天,古村落所具有的田园风光,以及那种温暖、亲和、舒适、充分体现人性的特点,也给今天的人类发展带来启迪。这也是无数的都市青年,利用节假日去乡野“返璞归真”的原因所在。

  作为中华民族DNA的传统村落,其乡土文化一旦破坏,就会使中华文明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家园消失,造成文化发展脉络的断层,这种巨大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热门文章HOT NEWS
网址导航>>
中文科技资讯 科技魔方 高科技网 财经资讯网 汽车点讯 中国财经消费网 高端金融网 祥房网 中国新闻热线 家电资讯网 财经快讯网 中国财经热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