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王璠 随着疫情的开始和肆虐,很多高校外语人才迎难而上,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部门利用自身的专业外语知识和能力提
天津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王璠
随着疫情的开始和肆虐,很多高校外语人才迎难而上,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部门利用自身的专业外语知识和能力提供了相关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现在虽然疫情逐渐稳定并终将被消灭,但是后疫情时代的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一下,外语类高校是否应该在教学定位上做一总结和反思。
一、语言因素方面的反思
在面对如疫情突然爆发等的应急情况之下,对于应急外语服务的需求已经是显而易见,那么此类人才首先必备的自然是过硬的语言功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需求与课堂所学之间的差距。
(一)语言知识即时更新上有待提高。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还不够灵活。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阅读课程等,所选用的教材多是名著名篇、文学作品,虽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但同时课堂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不太接近社会时事新闻,更不要说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世界局势等的相关内容。当代青年学生对于世界的了解更多的是来源于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自媒体形式;或者是思政课堂老师的中文讲解。作为随时要“上岗”的应急语言服务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语言的新词。当然不仅仅是如“新冠病毒”或者是“疫苗”等简单词汇,而是要有计划有步调的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一系列相关语言知识即时的更新和升级。
(二)科研写作能力亟需提升。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初期,很多著名期刊如《自然》、《科学》、《柳叶刀》等都刊登了关于疫情的各类研究。可以看到这些期刊均须英文投稿。反观我国各外语院校语言专业的写作课程,学生在四年的专业学习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各类文体,如描写文、说明文、记叙文的写作,也有一些实用写作但主要集中于商业信函、入学申请或求职信等,或者针对专业等级考试而进行的写作培训课程。对于非常重要的科研论文写作,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般为二年级下和四年级上两个学期)完成选修课,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要写出合格、严谨的科研论文还是需要投入更多相关课程、课时。
二、 非语言因素方面的反思
扎实的语言功底只是完成应急语言服务的一项基本条件,很多非语言因素也是外语应急服务人员能否圆满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语言因素以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其教学定位也应该着力于非语言能力的储备。
(一)、跨学科能力的综合培养。在应急语言服务中,可能会遇到很多语言本身之外的障碍。比如医学专业术语、手语能力、国际关系的理解,甚至是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运用等等平时与专业相距甚远、但在应急情况下迫切需求的能力。因此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与时俱进并且未雨绸缪,为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或是不同大学、不同专业间进行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将学生打造成综合能力较强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在当今这个充满太多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更应该看到不同文化积极、正确交流的必要性。专业外语类人才在平时的专业课上学习词汇、语法,练习听力、口语,通过各种训练提升语言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外语专业人才是否能立刻投入实战,圆满地完成任务呢。因此在教学上,高校应重视在对相关专业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谈话技巧、语言艺术、甚至是肢体动作的等都应该进行相应的训练。
高校(尤其是语言专业为主的高校)的教学定位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文化素养、人文知识培养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方向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关联,比如口译课、口语课等内容相对灵活、形式相对活泼的课程,学校可以在适当一段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培养训练。高校外语人才为社会提供应急外语服务既是对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更是顺应时代呼唤、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良好契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科技狗)”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yzl_300@126.com 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2023-02-17
2023-02-23
2023-02-10
2023-03-13
2023-02-24
从单车智能到车路云协同,Smart Solution 2.0有哪些
4月18日,全球瞩目的第二十届上海车展盛大启幕,作为国际领先的移动出...